备受关注的中华白海豚搁浅惠州东江事件有了最新进展。

11月24日,在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,来自国内渔业科学研究专家团队对中华白海豚遗体进行了解剖。此前,这头海豚在惠州东江博罗段发现,随后发生搁浅,并不幸死亡。
发现疑似致死原因:海豚肾脏器官病变肿大下午15时,南方+记者在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户外临时搭建的解剖棚内看到,中华白海豚遗体静置在铺有塑料布的桌面上,周身乳白,体表光滑,但略有少量伤痕和乌青,身着白色防护服的专家已经到位。

在解剖开始前,专家先对海豚的外貌情况进行了检查,包括测量和记录海豚体长、鱼翼、鱼尾以及伤痕等数据信息;随后,工作人员合力将海豚搬上秤测量了体重。
初步数据显示,这头中华白海豚体长约2.6米,体重185公斤,为正常成年海豚个体。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局技术科专家陈希表示,从海豚体表信息来看,虽然存在少量伤痕,但不是海豚死亡直接原因。他判断,该头海豚来到东江后,因游泳能力减弱或体力不支,发生了体表擦底碰撞,“致死原因应是内在组织问题。”
不过,由于遗体仍处于未完全解冻状态,解剖过程持续时间较久,大约至下午17时左右,海豚内脏器官才逐渐取出,但仍有部分组织为冷冻状态。
截至发稿时,记者再次联系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工程师李庆勇获悉,专家解剖发现海豚的肾脏器官特别肿大,说明海豚患有严重疾病,这可能是其死因之一,但仍需要对内脏组织逐一理化检测,以做进一步的判断和分析。
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对中华白海豚的解剖工作仍在继续,将陆续对海豚组织器官进行标本制作,以及对组织样本进行理化分析。
相信不久的未来,这头中华白海豚将会以“另外的方式”与市民朋友重聚。

来源:南方日报